2020年11月28日一大早,張伯禮院士冒著嚴寒,從天津驅車來到北京。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劇場里來自全國高校、媒體和疾控部門的新聞工作者、衛生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者翹首以待,期盼著他在第十五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的主旨演講《中醫抗疫的文化自信》。
圖1:清華大學國際傳播中心主任李希光主持大會
張伯禮:人民才英雄
張伯禮院士演講前,大會組委會向他頒發了“人民科學家”的獎杯。張院士從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鈺手里接過獎杯后說,“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我的工作就是看好病、教好書,千萬不能當成一世英雄。”
圖2:來自武漢的學生代表向張伯禮院士獻花
張院士介紹道,此次疫情全國500多萬醫務工作者在一線參戰,湖北省50多萬醫務工作者參戰,還有馳援武漢的4.2萬醫務工作者?;鶎拥母刹吭趪栏翊笈挪榈臅r候,武漢分了一萬多個網格。武漢很多老小區沒有電梯,基層的干部、志愿者和警察共同排查,逐門、戶、棟排查,排查出來后放在隔離點,用了10天的時間、3次排查,遺漏的幾乎沒有了。這是我們打勝仗的原因。武漢有一句話“宅在家里也是貢獻”,以實際行動來落實隔離的政策,這種嚴格隔離就是非常管用的。
“如果武漢不封城、全國不是一個武漢,是若干個武漢,那種結局不可想象。“回憶起當時的武漢,他很感慨:“一千萬人的城市封城意味著很多的事,全部都得停,生產停、交通停,很多人無法回家過年,近在咫尺不能相見,一隔離就是幾個月。封城降低了96%的感染機率,如果不采取這些措施,就不是一個武漢,而是若干個武漢。這是取勝的第一招。”
他說,全國新冠死亡率是5.5%,如果把湖北省刨除了,全國死亡率0.9%。武漢人民是實實在在真的犧牲,為新冠肺炎病情的治療提供一手經驗,經驗傳到全國,全國的疫情才被控制,給世界爭取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我們在武漢最困惑的時候就是什么時間看到拐點,看到拐點就會看到希望。3月18號武漢新增病人清零,疑似病人清零是最高興的一天。那天恰恰是我的生日,4月26號最后一個病例出院,”張院士說。
圖3:張伯禮院士發表主旨演講《中醫抗疫的文化自信》
“中國傳統文化平常不顯山不顯水,甚至我們認為自己的文化可能有點落后,不像西方文化那樣時髦。但中華文化融在中國人民的骨子里和血液中,到了關鍵時刻迸發出的力量,顯示出的威力排山倒海,地震山河。這次真的體現了中國人民是英雄,健康宣傳和普及可以聽進去,并且可以落地執行,才保證了這次疫情抗疫勝利。一個半月阻斷疫情,兩個半月勝利在望,三個月的時候打道回府了,整個武漢清零了,沒有一個疑似出現的病人,”張院士說。
“舉全國之力抗擊疫情,人民大于天,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救治每一個患者。只要是中國人,只要受過中國文化的教育,這些都在我們的骨子里體現出來。禮讓、和諧、團結、誠信、仁愛,這些文明的積淀五千年來已經深入到每個人的骨髓里,這是潛能。我們幾千年的儒家文明多么值得珍惜。”張院士總結道。
向波濤:后疫情時代開展科學普及,加快提升健康素養依然任重道遠
圖4:向波濤書記在第十五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上致辭
“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持續不斷的健康科普工作變的尤為重要。全媒體傳播時代,專家、醫生成為健康科普宣傳的主力軍,他們在互聯網新媒體空間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開展科普活動,精準發揮專業優勢,取得顯著成效。但同時,在這一次的科普抗疫過程中也顯露出我國衛生健康素質教育仍然不夠深入。公民衛生健康素養水平距離健康中國的要求還有差距。后疫情時代開展科學普及,加快提升健康素養依然任重道遠,需要長期堅持,久久為功。”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向波濤表示,清華大學作為黨和人民寄予厚望、給予大力支持的高校,在健康中國戰略這一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下,必將以服務人民生命健康為已任,充分發揮在學科、科研、人才等方面的綜合優勢,致力于為健康中國發展應對全球風險挑戰貢獻力量。今年4月,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的成立也離不開跨學科平臺基礎,健康傳播大會便是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支撐。以李希光教授為代表的健康傳播團隊在乙肝、艾滋病、控煙科普宣傳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多年耕耘,為清華大學搭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國家公共衛生現代化建設、關注人民健康福祉的學術品牌和跨學科實踐平臺。
柳斌杰:“智慧”就是做別人沒有想到做的事、去做別人想到但不敢做的事
圖5:柳斌杰院長在第十五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上致辭
“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擔當?就是要在別人沒有想到的時候你想到了,別人不敢做的時候你做了。新聞工作者是我們時代的記錄者,也是我們國家的建設者和文明進步的推動者。”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柳斌杰進一步介紹說,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自成立以來,一直堅守初心、承擔使命,以對國家情懷和責任擔當,做好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堅持新聞立院的同時,非常重視新聞傳播的各個領域,在市政、經濟、文化、社會、健康、科學、國際、財經、國家形象等方面都有專業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質量的新聞傳播人才。尤其是在當下,我們將更好地為健康中國的戰略服務,帶領同學們學習新聞傳播的知識,注重培養健康傳播方面的專業人才。
毛群安: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健康傳播’是技術含量非常高的一個專業,是科學和藝術在巔峰上的‘握手’。健康科普最難的就是疾病預防的科普。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圖6:毛群安司長在第十五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上致辭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司長介紹說,國家衛健委與清華大學在健康傳播領域的密切合作,充分發揮了清華大學和部委共建的機制。健康中國的路徑就是共建共享,要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不斷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全人群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醫療衛生和健康服務,僅僅依靠衛生健康部門不行,需要全社會各個部門的聯動。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要通過健康科普讓大家都終身學習衛生健康知識技能。
王凱波:信息凝聚信心,知識啟發態度,態度影響行為
“健康傳播是整個系統有效協調,有機運轉的‘利器’。信息流和價值流同步,科學正確將科技、信息、知識和方法傳播出去,利用信息凝聚信心,知識啟發態度,態度最后影響行為。”
圖7:王凱波院長在第十五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上致辭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副院長、黨工組組長王凱波介紹說,今年4月2日,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成立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因此也被賦于特殊的時代使命,以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服務社會,服務人類為使命。學院成立的基礎是清華大學在公共衛生與健康領域以及相關學科多年的積累,以李希光教授為代表的涵蓋了醫學、社會、新聞學等跨學科的清華大學健康傳播團隊,立足學科實踐與發展,聚焦公民的健康素養提升,健康行為的改善等議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形成了學術、政策、媒體、產業等多邊互動機制和架構。
大會還頒發了2020年度“中國健康傳播好作品獎” 和“中國健康傳播十佳論文獎”,舉行了2020年度中國健康傳播十佳論文學術研討會。
與此同時,大會還設置“關愛職場女性:免疫的魅力與迷思”、“企業傳播和信任塑造:后疫情時代下醫療健康傳播趨勢和思考”、“中國城市改變糖尿病優秀案例”、“疫情防控的科學傳播”四個發布環節,與會來賓分享了業界的探索經驗。
圖8:第十五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與會嘉賓共做“微運動”
第十五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由清華大學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原衛生部)于2006年共同發起,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等主辦。本屆健康傳播大會出席的嘉賓分別是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向波濤,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求是雜志社原副總編輯、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潤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鈺,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副院長、黨工組組長王凱波,天津中醫藥大學文化與健康傳播學院院長毛國強等。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主持大會。
歷年來,大會始終秉承著“倡導健康行為、共創健康社會”的宗旨,吸引了來自政界、醫藥界、學術界、媒體界、企業界的數百位領導、專家、學者、記者積極參與交流,成為公共健康領域最具權威的品牌盛會。
2020年11月28日一大早,張伯禮院士冒著嚴寒,從天津驅車來到北京。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劇場里來自全國高校、媒體和疾控部門的新聞工作者、衛生工作者...
醫療與科技的融合,將為建立健全優質高效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推進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供有力支撐 。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醫療健康科技在...
近年來,我國保健品行業穩步發展,保健養生消費呈現年輕化趨勢。有報告顯示,隨著年輕人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在線購買家用醫療器械的客戶群體中出...
為促進中德兩國大健康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學習借鑒德國在大健康教育領域的先進經驗,由中國民辦教育協會主辦,北京霍夫曼國際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承...